沁水端氏最新疫情/山西沁水端氏贴吧

端氏的介绍

沁水古称端氏,为千年古县,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春秋末年三家分晋,徙晋君于端氏。古端氏治所,在山西沁水东行45公里的端氏古镇,是沁河流域最大的古镇。该镇东以巍山为依,西有榼山为屏,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,陵沁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。

端姓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据《路史》载,战国时晋被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,原晋国迁居于端邑,遂以居处为氏。又据《端氏家谱》载,出自孔子弟子子贡,本姓端木氏,后以省文称端氏。端姓望居东阳(今浙江省金华市)。

端姓出自姬姓,以邑名为氏,战国时三家分晋后,原晋国君主受封于端邑,以端为氏。(2)端木氏的后人,有的省为端氏。

端氏村距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45公里,是端氏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,坪(陵川县坪上村)曲(曲沃县)公路和端(氏)润(城)公路横贯交汇,侯(马)月(山)铁路紧依村西,商贸繁荣,交通发达,素有沁东地区的旱码头之称,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。

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端氏镇端氏卫姓人多吗

不多。端氏镇端氏卫姓的人只有147人,所以不多。山西,简称“晋”,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,省会太原,位于中国华北,东与河北为邻。

端氏村的介绍

〖A〗、端氏村距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45公里,是端氏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,坪(陵川县坪上村)曲(曲沃县)公路和端(氏)润(城)公路横贯交汇,侯(马)月(山)铁路紧依村西,商贸繁荣,交通发达,素有沁东地区的旱码头之称,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。

〖B〗、学校。私塾是旧社会私人办的学校,该村贾景德家也经营盐业,办有多个店铺,置有数百亩土地,成为名声很大的地主资本家,其祖父贾沂就在家设教,让其子孙攻读。

〖C〗、乡政府驻樊庄村。樊村河乡 原名樊村乡,1981年改今名。位于沁水县西北,与翼城县、浮山县相邻,总面积122平方千米。辖9个行政村,人口0.31人。乡政府驻樊村河村。

〖D〗、汤王庙:俗称大庙。在山西沁水县城东23公里端氏村东。地形高凸,环周壁垒,居高临下,气势雄伟。创建年代不详,宋代已有。后几经重修,主要建筑有山门、正殿、献殿、左右配殿等。正殿年代最古,为宋代遗构。殿面宽十间,进深四间,单檐九脊顶。前檐为方形石柱,上施代额枋承重,斗拱五铺作双下昂。

〖E〗、年,端氏村青年郭玉书在县委第六中队担任通信员,因其忠厚老实、年经能干,当年秋由连长和指导员介绍,成为端氏村的第一位共产党员。在地下党员李西岗、霍祥、张侠等游击队干部的介绍下,1941年,李聚堂、李海全相继入党,而1942年,马守业、何昌富、李发荣也相继加入。

端氏镇沿革

山西省沁水县的端氏镇,坐落在中山岭村小学附近,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记忆。早在夏商时期,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。春秋时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国,曾将晋国国君安置在端氏聚落,标志着这一地区的重要地位。西汉时期,这里设立县治,隶属于河东郡,开始了它的行政管辖历史。

唐、五代、宋归泽州管辖。到元至元三年(公元1266年),端氏县并入沁水县,隶属于晋宁路。其县治从西汉至元历经1000多年时间。1941年,晋冀鲁豫边区为了纪念著名抗战将领武士敏,端氏设士敏县,1947年端氏、沁水二县又合并为沁水县。可见,端氏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,同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。

沁水县辖7个镇7个乡(龙港镇、中村镇、郑庄镇、端氏镇、嘉峰镇、郑村镇、柿庄镇、樊村河乡、土沃乡、张村乡、苏庄乡、胡底乡、固县乡、十里乡),234个行政村。历史沿革沁水古为端氏地。春秋属晋,战国属韩。古县治在今沁水县城东郑庄乡西城村。北魏时,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。北齐时,改为永宁县。

端氏古镇古镇简介

端氏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,当时曾大规模修筑城墙与河道,形成了周长二华里多的县城。城内南北大街与东街相连,设有三座城门,其中城北的寨上独树一帜,形成了独特的格局。随着城镇的发展,手工业与商贸业逐渐繁荣,其中养蚕与缫丝业历史悠久,早在唐代便有众多手工业作坊聚集于此。

山西省沁水县的端氏镇,坐落在中山岭村小学附近,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记忆。早在夏商时期,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。春秋时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国,曾将晋国国君安置在端氏聚落,标志着这一地区的重要地位。西汉时期,这里设立县治,隶属于河东郡,开始了它的行政管辖历史。

端氏古镇,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山西省沁水县小镇,其文化底蕴深厚,历史源远流长。镇政府办公大楼虽融入了现代气息,但古镇的古韵犹存。坪上张家大院的精美建筑和阁楼古寨的古朴沧桑,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巨变。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,如城墙、河道、城门,以及东街的丝绸手工业坊,都彰显了其丰富的历史积淀。

古端氏治所,在山西沁水东行45公里的端氏古镇,是沁河流域最大的古镇。该镇东以巍山为依,西有榼山为屏,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,陵沁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。这里自古土地肥沃,气候温和,商贸繁荣,交通发达,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,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。

端氏古镇,这片拥有千年历史的土地,在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前行。那精美绝伦的坪上张家大院,古朴沧桑、风格独特的阁楼古寨,以及镇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,无一不彰显着它的厚重与文化底蕴。如何在发展的同时珍惜、保护这些古建遗产,使其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,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
端氏的基本概况

〖A〗、三国、西晋属平阳郡。东晋隶建兴郡,北魏属建州,端氏时废又复置,隶建州安平郡。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,西河、高延三县,隶属建州泰宁郡。北齐仍属建州,西河、高延并入东永安县,东永安改为永宁县,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。

〖B〗、端氏,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,其历史源远流长。在夏商之前,便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。春秋时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曾迁晋君至端氏聚落。西汉时期,端氏设县,隶属于河东郡。三国、西晋、北魏,端氏先后属平阳郡、安平郡管辖。隋朝开皇三年,端氏县治由西城村迁至端氏村,隶属长平郡。

〖C〗、端氏村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,辖有20个自然庄,居住着4105口人,耕种着3800多亩土地。镇上设有70多个县级单位机构,常住人口约15000余人,是沁水县第一大村,也是沁水东部的经济、商贸、文化中心。

〖D〗、所以赵国势力的南侵极大的损害了韩、魏两国的利益,因而遭到两国的极大抵抗。公元前351年魏夺赵皮牢、泫氏,打通了河内地区与河东地区的交通,而韩国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,使上党与韩都之间的联系得以恢复。总之在上党南部地区的的争夺中,赵国基本上处于劣势,其势力范围是不断向北退缩的。

〖E〗、在山西省境内,沁河到达端氏镇以后,地势逐渐平缓,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台地。土地肥沃,气候温暖,水源充裕,促成了农耕经济的相对发达,为古代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。使这里聚集了比较多的人口,形成了充裕的农耕经济。发达的农耕经济,造就了一方的繁荣,生活富裕,人口密集。

〖F〗、槐庄村隶属端氏镇,位于沁河北岸,曲辉公路132公里处。下辖两个自然庄,总面积3平方公里。耕地800余亩,150余户,418口人,其中男劳力140人,女劳力120人,暂住人口10人。沁河、必底河是槐庄百姓的母亲河。全村以种植业为主,粮食生产主要种植玉米、小麦。

发表评论